hahabet博弈首选
快捷菜单
hahabet博弈首选 快速返回

本站位置: 正文
hahabet博弈首选


浏览文章【发布时间: 2016-12-06】  【点击数: 】【字号: 】 【我要打印


第41届“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简介

2007年第41届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

青海省同仁慢性病防治院主管护师 泽仁娜姆

北京军区总医院消化内科护士长 陈海花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护理部主任 丁淑贞

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护师 聂淑娟

澳门镜湖医院护理部主任 罗少霞

泽仁娜姆

投入到护理服务麻风病人的第一线

1994年泽仁娜姆同志因工作需要调到青海省同仁慢性病防治院,在这里她服务的对象都是麻风病人。麻风病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接触性传染病,长期以来,社会公众对麻风病广泛存在恐惧、歧视和排斥,特别是藏族这个古老民族的传统观念中,麻风病一直被视为“不治之症”,被驱逐、隔离、迫害以至轻生的事件时有发生。泽仁娜姆认为,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护理工作也由以往的单纯护理疾病转向以人为本的全面护理,护理工作不再是仅仅帮助病人解除病痛,而是对人的全部生命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健康问题给予护理上的关怀和照顾。特别是经济基础薄弱、解放思想相对落后的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许多麻风病人身负肉体和精神的双重压力和痛苦。她在工作中发现,这里的部分病人过去由于没有有效的预防和及时的治疗,导致患者手足、面部和眼的严重畸残,口眼歪斜,突眼,鞍鼻等。面部毁容是人类恐惧麻风病的第一因素,看见这些感到非常可怕。但她以科学的服务理念尽快投入到护理服务麻风病人的第一线,通过精心的治疗和护理,为病人解除痛苦,并加强心理护理,使患者感到人间的温暖,从而树立战胜疾病和坚定治愈的信心,安心并主动配合治疗,争取早日康复。由于她能像亲人一样维护患者的利益,耐心地为他们讲解病情,督促指导病人做到规则治疗,必须定量按时规则服药,让病人知道麻风病可防、可治、不可怕,使很多对生活失去信心的患者及其家属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护患关系、医患关系。

重视自身道德素质的修养

泽仁娜姆同志十分重视自身道德素质的修养。多年来,一幕幕让人心痛或感动的情感洗礼和一次次与病人并肩作战的经历,让她深深懂得,作为一名白衣天使,必须要有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要有良好的技术水平、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严密的组织纪律性和对病人大公无私的关爱。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她热心接待病人,关心病人疾苦,耐心听取病人的意见,勤奋细心地做好每一项护理工作。

1991年秋天的一个深夜里,河南县医院妇产科一名住院病人在待产过程中出现子宫收缩环症状,要及时进行剖宫取胎术,病人家在远离县城70公里的偏远的柯生乡,交通不便,骑马行走得一天时间,病人输血必须在病人亲属中找相配型的血源,当时医院没有血库,病人生命垂危,值夜班的泽仁娜姆得知病人的血型与自己的血型相符时,不加思索地请求领导让自己供血,得到领导的同意后,泽仁娜姆给这位牧民病员提供了300毫升鲜血,挽救了病人的生命,使母子平安。后来这位藏族牧民病人的家人非常感动地向她酬谢时,她谢绝酬金的同时说:“我是护士,护士在藏语中的意思是伺候病人的公仆,其职责是救死扶伤,我做的只是我应该做的事”。在河南县人民医院工作的短短五年中,她给家庭困难的病人送营养品、给外地打工来的无人照顾的病员送饭。在边界草山纠纷中多次抢救过伤残人员,她尊重人、体贴人、关心人、帮助人的高尚的护理服务得到了患者及家属的不少赞誉。

积极探索改善麻风病人治疗措施

泽仁娜姆在多次调查中还发现,由于大部分麻风病人是失去劳动能力的残疾人,生活特别困难,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她及时地向院领导提出残疾病人一律应列入政府最低生活保障金的发放范围,特别是无人照顾的孤寡出院病人应接到防治院里来生活的建议,院领导采纳了她的建议。2005年在黄南州人民政府的关怀下,同仁慢性病防治院的病人都享受到了最低生活保障金,使出院后倍受歧视的孤寡老人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暖,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体验到了社会主义祖国大家庭的温暖。

在长期的高原麻风病防治的过程中,泽仁娜姆不断积极探索,总结经验,2000年她根据治疗过程中总结的经验撰写了《浅谈高原麻风病人足部皮肤增厚及皲裂的家庭护理》一文,发表在《中国临床疾病防治与预防》一书上,并荣获了优秀论文奖。2006年11月她被提名当选为政协黄南藏族自治州第十一届委员会委员。

陈海花

1969年生于青海省西宁市,1984年入伍,1987年毕业于第三军医大学护校,先后在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和北京军区总医院从事护理工作20余年,现任北京军区总医院附属八一儿童医院总护士长。她多次被评为优秀医务工作者,荣立三等功两次。

2006年3月,陈海花担任北京军区首支赴利比里亚维和医疗分队护士长,被联合国授予“和平荣誉勋章”。2007年7月,经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批准,她荣获第41届“南丁格尔奖”。

7月19日下午,在北京军区总医院住院部六层办公室,记者见到了陈海花——身着一身草绿色军装,干练又精神;说起话来,竹筒倒豆子,干脆利落。

从事护理工作20多年,从创伤急救科、心内科到儿科、重症监护室,陈海花几乎遍及医院所有科室,始终奋战在临床一线。创造了多项“第一”

2006年4月,陈海花与战友们来到了利比里亚第四战区绥德鲁。

刚一踏上这片土地,看到的是一群群衣不遮体、瘦骨嶙峋的乞儿;听到的是患者绝望痛苦的呻吟,陈海花被深深地触动了。

陈海花所在的绥德鲁中国野战二级医院,是由十几间简易平房围成的、一个足球场大小的四方形院落。而医院所处的绥德鲁,也是艾滋病高发区。陈海花曾做过统计,住院的病人中HIV阳性患者高达72%,也就是说10个病人中7个都是艾滋病毒携带者。

病区环境简陋,防护装置简单,护士们在这里进行穿刺、抽血,处理呕吐和分泌物等近距离接触时,随时都有被感染的危险。遇到这种情况,陈海花总是第一个冲上去。她对护士们说:“我是护士长,我的经验比你们丰富,技术比你们扎实,为确保安全,我先上去。”

医疗队接诊的第一例病人,是一名患有艾滋病伴开放性结核并感染了恶性疟疾的埃塞俄比亚维和士兵,病痛的折磨使他的体重只剩20多公斤。

送到医院的第二天,陈海花就发现这位病人很奇怪,一会儿什么表情也没有,神情呆滞;一会儿两手乱抓,甚是疯狂。一量体温——41摄氏度,陈海花赶紧报告医生并拿来冰块给他做降温处理。

突然,病人乱抓的手猛地把针头拔了,血从针孔里渗了出来,他开始呕吐。情况非常紧急,病人随时可能被堵住气管窒息而亡。来不及多想,也来不及做防护,陈海花赶紧冲上前……

上面刚吐完,腹泻又开始了,恶臭扑鼻。带血的呕吐物、排泄物把病床周围的一切都污染了——床单、被子、监护仪,还有一直陪护在身边的陈海花。

待病人稍安稳些,陈海花迅速穿上防护服,戴上胶皮手套和口罩,为其处理被拔的针头、止血、重新建液路、换药、推药……凭借多年的临床经验和娴熟的技术,陈海花一次性完成了高风险、高难度的操作。

凭着过硬的护理技术,陈海花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在这简陋的病房里,创造了多项“第一”:第一次接诊艾滋病人、第一次转诊危重病人、第一次护理疟疾患者、第一次护理登革热患者、第一次为产妇接生……在她的细心指导下,护士们的护理技术迅速提高,救治过程中没有出现一例感染。

生与死的考验

陈海花所在的医院是一所二级医院,由于条件限制,危重病人实施手术,需转送到三级医院。

这是一项危险性更大的工作。转运途中,护理人员不仅要在狭小、动荡的空间里为患者做暴露性穿刺注射、处理呕吐物、分泌物,要随时准备处理患者可能恶化的病情,还必须忍受直升机巨大的轰鸣及长时间颠簸所导致的恶心、呕吐等反应。

时值利比里亚雨季。有时,一天下好几场雨,恶劣天气更增加了飞行的危险。因此,每一次转诊都是一场生与死的考验。

陈海花主动承担了第一次转诊。那是一位HIV感染合并肺卡氏肺囊虫感染的住院患者,因病情突然加重,生命垂危,必须立即送到三级医院治疗。

由于飞机误点、故障以及沟通方面的问题,陈海花和医生从上午11点开始行动,从机场到医院来来回回跑了三趟,直到下午2点多才把病人送上直升机。当时气温高达40摄氏度。急救车像是个大蒸笼,闷得人喘不过气来。穿着防护服的陈海花汗如雨下,她感到自己随时会虚脱。但最终她咬牙坚持了下来,因为她知道身边的病人需要她。

当她和医生将患者抬上飞机,机组人员被他们身上的隔离服和口罩吓坏了,像躲瘟疫似的跑得远远的,没有一个人肯过来帮忙。

闷热的机舱,直升机的轰鸣震耳欲聋,根本无法听清对方讲话。陈海花只能看医生的口型和手势、凭借经验,救治始终处于呼吸衰竭状态的患者。

飞机最终降落在蒙罗维亚机场,患者被安全地交给三级医院,陈海花深深地松了一口气。

在利比里亚的日子里,陈海花带领护理分队先后救护HIV阳性患者600余例,疟疾患者186例,转运重症患者38例。

汗水化作甘霖

在执行维和医疗任务的日子里,陈海花和她的战友们始终把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贯穿到医疗工作的全过程。无论患者的国籍、肤色、性别、信仰,无论是驻地官员还是普通居民,都一视同仁,努力提供周到细致的服务。

其间,医院收治了一名因患抑郁症自杀未遂的埃塞俄比亚军官,陈海花用临时学会的埃语和他交流,以减轻他的烦恼,并把自己的食物送给他吃。2006年9月11日是埃塞俄比亚的新年,陈海花和医务人员特意为这名军官制作了新年贺卡,以示真诚祝福。

出院后不久,军官又特意返回医院,用专门学会的几个英语单词,含糊不清地向陈海花和她的战友们表示感谢。

在利比里亚的8个月里,陈海花和她的战友们还经常利用休息时间为当地老百姓提供义诊服务,共诊治患者10000余人次;免费发放药品、宣传资料数千份。

联合国多国维和部队官兵及驻地群众亲切地将他们称之为“传播爱心的和平天使”。

丁淑贞

辽宁省著名的护理专家,主任护师。现任大连市护理学会理事长,大连医科大学护理教研室主任,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护理部主任。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现已有30余年,虽然身患癌症,却始终如一,忘我地扑在护理事业上。

她利用业余时间刻苦钻研业务,先后在国家级杂志上发表第一作者论文23篇,主编著书9部,主持完成“空气消毒法的观察研究”获省级科技进步三等奖,在省市护理培训讲课中,是位颇受欢迎的老师。她用全身心的爱,带领着全院千余名护理人员,团结奋进,使这支队伍连续十余年获得省、市“护理先进集体”、“优秀护理部”、“护理标兵集体”等荣誉称号。她本人也多次获得院、市“先进工作者”、“科技标兵”、“优秀管理者”、“三育人标兵”;省“抗击非典先进个人”、“健康卫士”;全国“巾帼建功标兵”等荣誉称号。

2007年丁淑贞获第第41届“南丁格尔奖章”,胡锦涛总书记亲切接见并为她颁奖;2008年丁淑贞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平凡岗位 融入赤诚

丁淑贞是附属一院护理部主任。她先后担任过普外科、烧伤科、神经内科等病房的护士长,虽然科室不同,但她埋头工作,乐于奉献的精神却没变。她常说:“南丁格尔舍去荣华富贵,到危机四伏的战场救护伤员,我们在医院多干点活算得了什么!”病人呕吐了,她不等卫生员来,就把地面拖擦干净;没有儿女的老人住院,她常常帮助洗内裤;当看到有些山区的老人内裤很破,她干脆就自己掏钱买新的给老人穿上。

担任护理部主任后,她没有在荣誉面前停步。她总爱说:没有集体就没有我。她经常晚上很晚回家,坐上公交车就睡着了,到终点站才被好心人叫醒,不得不重新坐回去。有同事开玩笑地说:“丁主任,您在岗位上就像通了电的机器人,晚上回家后该拔掉电源休息会儿了吧?!”她笑而不答。其实,人们不知,她常在晚上挑灯夜战,刻苦攻读。用她的话讲:“白天琐事太多,只有晚上才能静下来好好地看看书,查查资料,才有思路想想问题,写写东西。”可想而知,她每天还剩下几个小时的睡眠时间。

艰苦地方 闪烁身影

1976年唐山地震发生后,她任大连市抗震救灾医疗队队长。救灾中,在完成紧张的救护工作的同时,为了能给同志们弄点洗脸水,她不顾危险,在深夜下到井底一蹲好几个小时,将渗出来的水一点一点用碗装到桶里。传染病的预防是抗震救灾的重要工作之一,丁淑贞想到中医记载有一种野菜“马齿苋”可以防治肠道传染病,她忍着嘴唇干裂渗血、口部肿胀的痛楚,每天利用午休时间顶着烈日爬山采集,回来熬成汤后给队友们喝,并送到灾民帐篷里,直到救灾结束。

2003年,医院承担着大连市抗击“非典”的重要任务,丁淑贞不顾个人安危,时刻战斗在抗非第一线。由于过度疲劳,一天夜里,她在回家的路上摔倒致腕部骨折,第二天上班怕同事们发现,她用白大衣遮住石膏固定的部位继续工作。她在第一时间制定出了“消毒隔离技术操作规范”9项、相关规章制度13项、各级护理人员职责、日程、周程等10余项,就连纸张、处方的消毒操作,都做了详细规定。

舍弃小家 播洒爱心

“给我一支蜡烛,那是青春跳跃的火焰;给我一顶燕帽,那是守护生命的灿烂......”

丁淑贞一天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医院度过的,家中的大事小事全落在丈夫一人身上。丈夫理解地说:“她对别人极度热心,可在家里就是个甩手掌柜,也难为她没有时间啊。”“丁淑贞每天很晚才回来,我最大的心愿不是吃上她做的饭菜,而是盼她能早点回来吃顿和常人一样的晚饭”。

丁淑贞时时想着工作,处处为了别人,但在她的内心深处,却留有一桩永远无法抹去的遗憾。1985年她去日本研修,母亲突然辞逝,为了不影响她的学业,父亲没有告诉她这一噩耗,一年后回国她才知道。痛苦揪心的她回想起出国时母亲想送她到车站,由于当时院里车辆紧张她拒绝了母亲这个小小的要求。看着母亲站在门口为女儿送行,她两行热泪霎时而下……从此,她决心将对母亲的爱倾注到年迈的父亲身上,可是工作起来根本顾不上这些。父亲病重住院期间,正好赶上医院作为省卫生厅护理改革工作试点,众多的工作压得她喘不过气来。在父亲临终的那个晚上,改革已进入到攻坚阶段,当下半夜她处理完手头上的工作赶到父亲床前时,父亲已永远地离开了人世……

面对病魔 顽强抗争

附属一院刚刚入住18层住院大楼时,为了缓解高层电梯人员拥挤的压力,丁主任每天上班都坚持走到12楼,常常累得两腿发软,气喘吁吁。一天,有位检验科的同事看到她脸色苍白,说:“我敢打赌,你血色素恐怕不足6g。”化验结果出来后竟然是4.5g/L。于是这位同事马上告诉院领导,让她立即住院检查。当主管医生问其病史,何时发现腰部粗了,她却说不知道,因为从不用腰带,怕麻烦。医生说:“一个女人的心这么粗,病成这样子还不知道,你可真有点怪”。剖腹探查结果是巨大的子宫肌瘤导致的重度贫血。可是术后不满一周,她又忙碌在护理岗位上了。

医院的规模快速发展,医疗设施的不断改善使病人对护理服务水平要求日益增高,她感到担子越来越重。可体力越来越差,常常出冷汗、发晕、有时呃逆。而她喝口水就算是休息,最后尿流血块不止,一熬夜就呕吐的时候才去看病。当得知她患了膀胱癌的消息时,护士们震惊了:这个铁人,从来没听说过哪儿不舒服,怎么突然患了绝症!原来她血尿长达5年之久,但从没向任何人说,吃点消炎药就扛过去了。

更新理念 勇攀高峰

在从“责任制护理”向“整体护理”模式的转变中,她注重强化护理队伍的内涵建设。为了有效的减少间接护理时间,她对传统的各种护理记录进行了改革:创造设计出“医嘱备忘录”,取代了有史以来的医嘱本,这既节省了护士抄写医嘱的时间,又杜绝了一个信息多个环节的传递可能造成的失误;设计出“护理管理考评记录表”,仅用一张纸的百分制考评表,取代了长达9大本的质控管理记录和《三甲”医院护理管理质量标准》。几年来,在体现护理工作人文关怀中,她创新制定了护理规范和服务流程等32项。

几十年来,为了医院护理事业的发展,丁淑贞恪尽职守,积极进取,她常说:“护理前辈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我作为一名护理部主任,如果不以此向前发展,就是护理事业的罪人。”丁淑贞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她在繁荣全国护理学术,提高护理人员水平诸多方面,起到了学科带头人的作用。今天仍患有重病的她,正带领这支有着千余名护理人员的团队,大踏步的迈向新的征程。

聂淑娟

一位拥有雪莲般坚韧个性和高洁精神的护理界精英,在40余年的人生履历中,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热情。

儿时梦想:成为一名白衣天使

1962年,15岁的聂淑娟初中毕业,便毅然决然地向着那个儿时的梦想奔去,并以优异的成绩被新疆医学院护士学校录取。

从此,聂淑娟与医疗护理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感人至深的儿科护士长

工作中,聂淑娟爱岗敬业,以自己的认真、踏实和勤奋获得了同事和患者的广泛好评,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方面也有了迅速提高。30出头就成了当时该院最年轻的护士长。

有一天,她值夜班,忽然听到前面一个小组的护士大喊:“救人!”险情就是命令,当时已怀孕40多天的她迅速向喊声冲去。因为水磨石地面有水,她一个踉跄“扑嗵”一声摔倒在走廊上。想到抢救患儿生命要争分夺秒,她忍着剧痛艰难地爬起来,冲到病床前。经及时抢救,那位患儿终于转危为安,她却付出了尾骨骨折的代价,所幸腹中胎儿平安无事。

“在医院,有抢救,你就得上。”她说,这是每一个医护人员的职责。

事后,医生要求她卧床休息两周,她却将假条揣进口袋,照常上班。因为无法坐下,她就站着护理病人,站着书写护理文书,站着与别人交谈……站着工作的聂淑娟被姐妹们亲切地称为“我们站着的护士长”。

一个叫丽丽的6岁小女孩,因患白血病给家庭带来了巨大的负担。在频频遭受家人“冷落”时,聂淑娟给了她母亲般的温暖和关怀,给她买衣服、买小人书、讲故事……“孩子临走时,拉着我的手,一遍遍地喊:‘阿姨,别离开我’!”

勇敢面对挑战的护理战士

1969年,南疆地区暴发传染性肝炎。自治区组织医疗队支援当地的医护工作。那里交通不便,条件恶劣,很多人犹豫了。但聂淑娟不顾家人的强烈反对,毫不犹豫地报了名,成为医疗救助队中最年轻的队员。

坐着大卡车,他们出发了!向南疆盆地,向帕米尔高原。

“对,是卡车。”她向记者描述:把行李放在车底下,人坐在上面,像电影里看到的打仗时的运兵车,一路尘土一路摇晃。从乌鲁木齐到喀什,6天;从喀什再到塔什库尔干,又1天。走到坡陡路险之处,车上根本不敢坐人,司机开着老牛一样的慢车,在绝壁公路上哼哧哼哧地爬。

经过七天颠簸,行程两千多公里,他们来到了塔什库尔干县的热合曼公社。

这里海拔4000米左右,山高缺氧,被人们视为“生命的禁区”。“那种感觉,就是提桶水都喘不上气。”

但是,她们没有时间“适应环境”,必须马上投入工作。

一天下午,一位30多岁的塔吉克族牧民急急火火地闯进公社卫生院求救:他的妻子在家中分娩,出现了危险。聂淑娟闻讯,立即与一位医生备鞍上马,一路飞奔。三个多小时后,他们终于来到了牧民家中。经检查,产妇因胎位不正导致难产。聂淑娟与同行的医生密切配合,凭借娴熟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顺利完成了接生。

但是,由于难产导致分娩的时间太长,新生儿脸色青紫、气息微弱。她判断,可能是羊水堵塞了新生儿的气管导致呼吸不畅。

“必须进行口对口的呼吸。”好一个聂淑娟,只见她不顾新生儿面部的血渍、羊水、胎粪,俯身对准孩子的小嘴,用力将孩子嘴里的羊水吸了出来。

“哇——!”一声响亮的啼哭传来,聂淑娟长出一口气,会心地笑了。

“回来时就‘狼狈’了。”她说,去的时候,有牧民在前边带路还好,回来时只能“老马识途”了。本来马就骑得不好,过河时,那匹马老在水里打转,弄得浑身都是水。

“你知道,新疆昼夜温差大,回来时感到浑身都冻僵了,就赶紧煮姜汤喝。”

当时生活的艰难,可能今天的人已经很难想象。高寒地区没有蔬菜,他们就自己生点豆芽。有一次,好不容易宰了个羊,大家舍不得吃,就把煮好的肉放在一个盆里,今天挖一勺,明天挖一勺。突然有一天,有人大喊:“呀!这豆芽怎么只有芽,没有豆?”大家赶忙凑过来看:可不是,羊肉里爬着白白胖胖的蛆。

“白衣圣人亚克西!”

一位花甲之年的塔吉克族老太太双手溃烂,惨不忍睹。聂淑娟第一次给她换药时,村里的老乡像避瘟疫似地远远望着。村支书悄悄地告诉她,老人患的是麻风病!

这是一种恶性传染病。当时新疆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麻风病人也被歧视和隔离。

“那么,我也像其他人一样远远地躲着吗?”她问自己。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她不但继续给老人换药,还把老人当亲人一样无微不至地关怀和照顾。

果然,爱心能使石头开花。经过14天坚持不懈的治疗,老人的双手一天天好起来,溃烂的皮肉没有了,长出了粉红色的皮肤。看着自己逐渐康复的双手,老人激动地说:“胡大(上帝)!胡大!感谢胡大让我遇到了你!”

1986年,和田地区洛浦县暴发了传染性肝炎。身为护理部主任的聂淑娟又一次第一个报名请战。在她的带动下,不少医护人员纷纷报名,迅速组建了一支救助队赶到疫区。

病人们挤在狭小的乡卫生院,就是那种干打垒的土坯房。“嗨,哪有什么床呀?”输液架不够,她们就在土墙上打木桩挂吊瓶。因为病人躺在地上的床板,护士只能双腿跪着打针。

一位昏迷的孕妇苏醒了,她喊的第一句话是:“白衣圣人亚克西(好)!”

不懈追求的护理学者

自1997年10月以来,聂淑娟在培养现代化护理人才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她不顾山高路远,严寒酷暑,更不顾自己身患高血压、糖尿病,不懈地往返南北疆讲课,走遍了新疆16个地州,举办了30多期继续教育学习班。常常是白天讲课,晚上赶路。近八年来,她为全疆各地培训护理人员10000多人次。

作为红十字会会员,聂淑娟在全疆大力开展普及卫生救护和防病知识的教育。

至今,她担任了两届中华护理学会常务理事和新疆护理学会理事长以及新疆科协委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护理质控中心专家等职,是新疆医科大学唯一一位护理专业学科带头人。

从救死扶伤的天使,到教书育人的园丁,聂淑娟成功地完成了一次“角色转变”,唯一不变的,是她那雪莲花一样的心灵和情怀。

罗少霞

38年的护理历程,上千次往返于内地与澳门之间,不计其数的大小奖项,多个社会慈善团体的倡导者……所有的量词都盖不过一次南丁格尔奖带给她的成就。她就是南丁格尔奖获得者、澳门镜湖医院护理部主任罗少霞。自1983年以来,澳门第一次参与祖国南丁格尔奖的评选,罗少霞是澳门获此殊荣的第一人。

今年57岁的罗少霞得知自己获得了南丁格尔奖,很谦虚地说:“澳门参与评选是很荣幸的事,这次光荣不是我自己的,护士工作是群体性工作,所以这个荣誉应该是集体的。”

澳门作为特别行政区,本身有其特殊性。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的怀抱,与内地的联系日益紧密,护理方面的交流也越来越多。澳门发挥自身的优势,不仅汲取大陆的护理文化,也融会贯通了香港及国外的护理经验。“身为护理人员要明白自己肩负的重任,虽然我们面对着不少困难及艰苦,但仍应努力做好本职工作。我希望可以引进各地先进的护理理念、科学理论、技术和实践经验,丰富护理工作的内涵,以满足21世纪社会人群对健康服务方面的需求。”罗少霞作为澳门护士学会的会长,热衷于澳门和各地的业务交流。

罗少霞小时候也生病住过医院,小时候她对护士就有一种羡慕欣赏的感觉。罗少霞自1969年从澳门镜湖hahabet博弈首选毕业后就进入镜湖医院从事护理工作,选择护理专业为自己的终身职业。她有着13年妇产科护士的工作历程、13年外科护士的工作经验、12年护理部主任的管理经验。

怎样当好护士,怎样更好地为病人服务,是罗少霞一直在考虑的事。她经常被患者看病的一些细节打动,例如倾家荡产挽救至爱的生命,老两口搀扶相伴度过生命的最后一刻等。“作为一名护士,应该是患者的至亲,因为在生命最脆弱的时候,是你陪伴在他们的左右。”“病人的心理是很微妙的,生病带来的最大副作用就是心也生病了,生理上的病痛还是小事,心理上的折磨才叫难受。”

一次,外科病房住进一位鼻咽癌晚期女患者,生命即将结束,患者的一切行为、表情都是漠然的,只是躺在床上等死。细心的罗少霞发现总是这个患者的妈妈在照顾她,难道她没有别的亲人,没有丈夫孩子?任凭护士怎样跟她交流,她都是不理不睬。后来罗少霞开始做患者妈妈的工作,问她一些患者的情况,慢慢地了解到,这位患者的丈夫抛弃她带着两个女儿走了,只剩下孤单的她,找不到丈夫,也变得一无所有。“中国有个成语叫做无可奈何,那一刻我才真正理解了什么叫做无可奈何。这个病人的眼神里就是这种表情。”后来在罗少霞的帮助下,患者的丈夫找到了。当丈夫带着两个女儿来到病房的时候,这名女患者不停地流泪,感谢护士。这个场景深深打动了罗少霞,从此她决定从事临终关怀工作,让每位病人的最后一刻都能圆满、心安。

罗少霞还有3年就该退休了。“退休之后我也不会闲着,我还有很多社会工作要做。”罗少霞不仅热衷于护理工作,还参与了癌症患者爱心之友协进会工作,帮助癌症患者筹募资金,开展活动。“让每一个人都帮助身边的癌症患者,他们的生活就会有很大的改变。”除此之外,罗少霞还参与澳门临终关怀医院的护理工作,为垂死边缘的人提供贴心的服务。罗少霞说:“《南丁格尔礼赞》中,朗费罗这样写道:‘那盏小小的油灯,射出了划时代的光芒’。而我希望在祖国内地与澳门之间,搭建起合作的桥梁。我愿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护理事业。”

编辑:於聪夫 最后更新:2017-3-8 9:13:16

Copyright (C) School of Nursing,  DMU. All Right Reserved 

Designed by Network Center of DMU. Total Visits:
地址:大连市旅顺口区旅顺南路西段9号 邮编:116044
版权所有:hahabet博弈首选
Baidu
sogou